天慈国际药业

“一起造药”恐破上海医药困境

时间:2019.06.06 字号

  打开最新一期的全国药品注册受理统计年表,会发现一喜一忧两组数据。喜的是,上海新药研发数量雄踞榜首,尤其是张江地区优势明显,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研发,就有1个来自张江;忧的是,上海新药生产批件连续数年为零,在医药工业全国排名中下降至十名以外,与全国医药产值第一大省的差距达到近6倍。“墙内开花墙外香”,是上海医药产业成果转化率低的真实写照。如何让科学家既能在上海安心搞研发,又能享受产业化成果,走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出走的无奈

  上海医药产业有过辉煌的昨天,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医药一直是全国排头兵。

  然而,进入新世纪,上海医药工业排名逐年降低,目前已滑落至第14位。全国工业百强医药企业中上海仅有5家,而临近省份中江苏有12家,山东有14家,浙江有12家,远超申城。

  上海医药产业为何会急速下坠?技术成果流失严重,成果转化难,是最大“病因”。统计显示,近年来仅张江园区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开发数就达到5117个,完成数达2824个。但上海2013年新药生产批文为零,仅有5个仿制药获得生产批文,仅占全国总数1.6%,在经济发达地区几乎垫底,反映出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只开花不结果”的尴尬处境。

  事实上,医药成果转化难是一个普遍问题。通常科学家或创业者在完成一项新药技术的开发后,将会面临如何生产、如何销售的困境。在我国要实现新药生产,就必须从研发机构转型为生产型企业,必须要有土地和符合医药生产标准的GMP工厂。大多数科学家面对成果转化的后续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资金、资源、经验、角色等客观问题成为无形的障碍,压抑着创新迸发。

  在上海、在张江,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上海的土地成本高昂且资源稀缺,这意味着在上海建设医药生产基地,成本高得惊人。据测算,每个GMP工厂的建设成本一般需要数亿元资金,而200亩工业用地通常只能建成几家药厂,土地利用率较低。浦东新区科委主任唐石青认为,各自建厂的传统产业化模式注定不适用于上海,张江乃至上海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大幅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留下的希望

  一边是土地成本的硬约束,一边是成果转化的急迫性,对上海新药研发人员来说,出走还是留下,是一个现实问题。

  好消息是,由民营资本和上海国资联合投资成立的上海天慈国际药业有限公司,正在张江地区尝试一种“A+W”的医药生产新模式,这让“留下”,成为更多可能。

  总投资达到24亿元人民币的天慈国际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总占地211亩,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20栋厂房,80条GMP生产线。尽管基地尚在建设期间,但它提出的理念已备受关注。所谓“A+W”,“A”是指天慈国际将使用基地中8栋厂房和20条生产线,为自有的42个高端仿制药和4个一类新药进行产业化生产;“W”则代表“WePharma”,也就是“大家一起来造药”。天慈将拿出基地剩余的12栋厂房,60条生产线,邀请新药研发的科研人员和创业者入驻,让他们在家门口完成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天慈国际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函璞说,“A+W”是“柔性、开放、给予”的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基地最大的特点在于,科学家入驻基地后,只需一心一意做研发,其他“角色”都由基地帮助完成。比如,基地将提供公用系统服务,行政办公、统一仓储、生活配套等问题将一站式解决。基地还会是一个融资平台,为研发团队推出个性化金融服务。拥有4000人规模的专业医药销售团队,基地还将为企业提供药品注册服务,协助入驻者获得生产批文,并真正做到包产包销,将生物医药行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同业服务大平台。

  “企业家、金融家、销售商,这些科研人员不熟悉的角色,都由基地承担。而天慈与科学家之间则建立长期利益共享机制,只要项目能通过天慈国际专家委员会的论证,入驻者即使要求最高获得80%的生产利润,天慈也乐意与其分享。如果产品年利税达亿元以上,天慈还将为其免费进行成果转化。”李函璞说,这种“提供资金”、“提供厂房”、“帮助批文”、“帮助销售”的新药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模式的局限性,将是一种全新尝试。

  前景被看好

  “一起造药”的模式,能否破解上海医药产业的困境?目前来看,政府和市场都对其充满信心。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马静认为,天慈基地采用“统一建设,分割经营,集成资源,利益分享”的创新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上海土地资源的产业化能力,让尽可能多的技术成果持有者在长期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将新药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留在上海。“这种模式有望帮助生物医药产业真正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

  对其更有发言权的则是科学家们。退休前在上药集团长期研究中成药的谢德隆教授,如今就是天慈基地的一名受益者。谢教授2013年通过个人发明获得了美国药品发明专利,这是一种从千层塔中提取的中成药复合物,用于提高记忆力,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病”。初步试验表明,这种复合物能有效抑制脑蛋白的沉淀,促进脑神经畅通。然而,手握“宝藏”的谢教授,却只能将专利束之高阁。“从研发到生产,需要一笔资金、一支团队、一块土地、一条生产线,这些都不是我一个退休教授能具备的。当然也有外国药企想要收购我的专利,被我拒绝了,我们的好东西还是应该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啊。”

  就在老谢苦恼时,天慈的出现让其重获新生。“我和天慈签了约,他们提供给我科研条件、生产环境,帮助我申请生产批文,后续产品销售也交给他们,我则和天慈分享市场红利,一旦产品进入市场,所得利润我和天慈对半分账。”在基地的帮助下,老谢已组建起一支六七人的科研团队,说起未来,老教授非常激动。

  像老谢一样跃跃欲试的科学家还有很多。目前,天慈基地已与十多个新药研发团队签订了入驻协议,项目涉及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戒毒、抗肿瘤、抗乙肝、糖尿病等多个生物医药领域,一批研发专利有望开花结果。

  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天慈基地也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在美国,有一个由4000多名生物医药领域顶级华人科学家组成的民间组织—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日前天慈国际与SAPA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其在中国实现成果转化的合作基地。天慈还与以色列著名的凯撒利亚生命科技园达成了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合作协议。通过人才集成、技术集成、研发集成、生产集成、资本集成、信息数据集成,天慈国际正准备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聚合平台,让全世界更多科学家到上海“一起造药”。